本文目录
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哪八字?
传国玉玺上面的八个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现存传国玉玺有几个?
现存传国玉玺一个。因为传国玉玺是古代的宝物之一,历经数千年,已经成为的文化遗产。根据文献记载,传国玉玺 *** 初由商朝时期的商汤所制,后经尧、舜、禹等历代帝王相传,是古代帝王的象征权力的重要物品。在明清时期,传国玉玺成为的宝物,每一任皇帝即位时,都要拜祭并接受传国玉玺的传承。然而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和战乱,传国玉玺已经失落许久,而目前已知现存的一枚传国玉玺,是清朝雍正帝时期的品。
有传国玉玺盖过印的文物吗?
至今没有发现传国玉玺盖过印的文物,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一说用蓝田玉,一说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
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三国志传国玉玺原文?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记载,公元189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火烧洛阳后逃往西安。孙坚在一口枯井里捞出传国玉玺。
“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 *** 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 *** 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即寿永昌’。”
孙坚刚把玉玺藏起来,袁绍就来了。“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诛了董卓,复归朝廷。”
孙坚起誓发愿说玉玺不在自己中:“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刀箭之下!”
孙坚果然于乱箭之下,传国玉玺落到长子孙策里,送给袁术借兵江东。
“袁术,侄袁胤将灵柩及妻子奔庐江来,被徐璆尽杀之。夺得玉玺,赴许都献于曹。大喜,封徐璆为高陵太守。此时玉玺归。”
曹把传国玉玺交还给刘协,这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能找到相关描述和记载。
为了保住传国玉玺,当时的皇后曹节还跟族叔族兄曹洪、曹休翻了脸:“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
南宋崖山传国玉玺找到没?
没有。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却地在大都出现了。
>夏四月,在上都举行的蒙古王公贵族大会上,御史中丞崔彧将玉玺献给皇孙铁穆耳,其文日“受命于天,既寿水昌”。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此后,传国玉在元朝传了数代皇帝。洪武元年正月,朱元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七月,元惠宗逃往蒙古草原,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明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以历代传国玉玺未得,遣徐达率精兵15万,分三路攻入漠北,追击通逃的北元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玉。
>双方一直战到十一月,明朝大 *** *** 终还是空而返。至此,经历了1500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五玺就此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