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综合实践活动丝绸之路海上行教案?
回答如下:教学目标:
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海上行的行程和主要贸易商品。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丝绸之路海上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意义。
2. 掌握丝绸之路海上行的行程和主要贸易商品。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海上行的文化交流意义。
2. 如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2. 实践活动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意义。
2.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海上行的行程和主要贸易商品。
二、讲解
1. 讲解丝绸之路海上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意义。
2. 讲解丝绸之路海上行的行程和主要贸易商品。
三、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设计丝绸之路海上行的航线和贸易商品。
2. 模拟丝绸之路海上行的贸易活动,让学生体验贸易过程。
3. 分享小组设计的航线和贸易商品,让学生评选最优方案。
四、总结
1. 总结丝绸之路海上行的文化交流意义和贸易活动。
2. 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作业
1. 撰写丝绸之路海上行的心得体会。
2. 调查丝绸之路海上行的文化交流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理解丝绸之路海上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丝绸之路海上行的行程和主要贸易商品。
3. 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学生能够撰写有关丝绸之路海上行的心得体会。
火箭是怎样上天的科学教案?
首先科学家是提出了问题:我们能不能研究一种 *** 飞船能把我们送上太空呢?接着开始的实验就把火箭的大概样式与大概的行径路程和他大概的制造过程想好了。然后就开始实验,实验失败了,在实验最后终于成功了。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着直线传播的速度恒定。
(2)光的 *** 传播规律两束光在传播过程中相遇时互不干扰,仍按各自途径继续传播,当两束光会聚同一点时,在该点上的光 *** 是简单相加。
(3)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2光速简介
17世纪以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光速是无限大的, *** 恒星发出的光都是瞬时到达地球。伽利略首先对此提出怀疑,他于1607年在两山顶间做实验测光速,由于光速太大而实验装置又太简陋,未获成功。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利用天文观测, *** 成功测量了光速。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在实验室里,用巧妙的装置 *** 成功地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
1973年美国标准局的埃文森采用激光方法利用频率和波和测定光速为(299792458+1.2)米/秒。经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上述光速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米的新定义为“真空”中光在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
幼儿园小班的关于《蚕宝宝爬爬》的教案?
设计意图: 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蚕茧和生丝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 *** 。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一直为古今中外人们所赞颂。蚕丝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 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形成浩瀚多彩的丝绸文化。我们设计《可爱的蚕宝宝》以 *** 方式开展,把蚕宝宝生长蜕变的整个过程趣味性的 *** 到 *** 活动中。在 *** 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动作,让幼儿模仿蚕宝宝爬行的动作能很好地锻炼幼儿肢体的柔韧性,了解绚丽璀璨的丝绸织物的由来, *** 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学习模仿蚕宝宝爬行的各种动作,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2、 *** 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积极尝试利用布袋开展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态度和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跳袋与幼儿人数相同、小树、树叶、箩筐。 2、知识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蚕蜕变的过程。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听音乐做准备运动。 2、自由探索活动。 ①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蚕宝宝有哪些本领?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么爬行的?”。 ②幼儿自由探索蚕宝宝爬行动作,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 ①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动作,全体幼儿相互交流学习。 ②师模仿个别幼儿爬行动作。 ③再次分散练习爬行动作。 4、游戏《可爱的蚕宝宝》 ①介绍游戏场地及玩法:“学蚕宝宝爬行的动作到树林里吃桑叶。”。 ②提出游戏要求。 5、活动结束。 ①引导幼儿学蚕吐丝,变蛹成蚕蛾。 ②在音乐中,师幼学飞蛾起舞愉快地离开场地。 活动延伸: 幼儿带着蚕卵回家饲养。 活动反思 本活动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 *** 游戏,发展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进一步了解蚕宝宝的生活习性。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幼儿不仅从中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发展了身体动作及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了合作意识。 设计主要从三方面考虑。 第一考虑幼儿身体柔韧性的发展。我们注意到平时的 *** 活动较注重幼儿走跑跳的动作发展,对肢体柔韧性锻炼较少,所以通过模仿蚕宝宝爬行的动作能很好地锻炼幼儿肢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第二是学习内容趣味性的整合。《纲要》中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 ***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本次活动我结合了开展的主题,将孩子在自然角喂养蚕宝宝的生活经验结合到主题当中,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蚕宝宝生长蜕变的整个过程趣味性地 *** 到 *** 活动中,通过各个环节逐一展现出来,同时培养幼儿认真观察,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力和对小动物小昆虫的喜爱。 第三是幼儿个体差异性的考虑。《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活动不仅只注重发展幼儿肢体动作,还考虑幼儿个体差异性。我在游戏场地的设计中,将小树摆放地有近有远,幼儿在游戏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远的小树或近的小树。能力强的幼儿在整个路程中模仿蚕宝宝爬到小树吃桑叶。而能力差的幼儿如果不能坚持爬行,或者在爬行过程中感到困难,我们允许他们跳着去吃桑叶。总之,这三种组织形式既符合活动内容的需要,又符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而合理科学的调节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了 *** 锻炼的实效性。让每个幼儿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不足之处: 活动的时间上没掌握好,有点前紧后松。 总之从实践效果来说,本次活动,幼儿始终处于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幼儿活动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从我自身来说,我非常投入,也很有亲和力;整个过程,我用自己的表现来 *** 孩子,鼓舞孩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