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康熙十三子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 *** 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事例。
十三爷胤祥活到几岁?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 *** 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事例。
爱新觉罗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
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日,自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13岁的胤祥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一难得人材。
胤祥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不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还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胤祥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胤祥和雍正早年的关系,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寻,但可以肯定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雍正在自己的诗文集里提过胤祥幼时由他亲自教授算术。“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形相依”。当康熙出巡只带他们其中一个扈从时,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会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往还的诗收在诗文集中,因而胤祥才有少数诗作留下来。
在康熙皇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胤禛便任命胤祥为四位事务大臣之一,同日又将他从闲散皇子破格晋升为和硕怡亲王。在十几年遭受冷落之后,得到雍正如此厚待,胤祥自然竭全力报效,以偿知遇之思。
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像胤祥能同时治理那么多棘的大事,却均井井有条的,在历代能臣中实属罕见。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胤祥病故,年四十四岁。
胤祥,生前谨慎忠诚,实心任事,勤奋奉职。雍正继位后,加封允祥为事务大臣,后晋封为怡亲王,怡贤亲王园寝位于西南大约88公里、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为雍正的台柱。其理事之才绝非常人能及,识人之明达,段之老练,完全不像个从未与政的皇子。这也坚定了雍正继续重用他的决心。康熙晚年,经济、 *** 事、浮税、刑狱等均已出现危机,哪一件都极为棘,并非得到
康熙第十三子胤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胤祥出生于紫禁城,生母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12岁的胤祥次跟随康熙帝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胤祥带往。 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胤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是难得的人材。胤祥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但流传至今的作品甚少。《交辉园遗稿》中少量作品流传下来。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不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还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胤祥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也提到十三殿下为皇帝所钟爱者,前途无量。不足20岁的胤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但在次废太子时,胤祥不知为何,失宠于康熙,终康熙之世,既无重用,也没有受封。
雍正十四弟胤祥下场?
是十三弟,最后病了。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四子胤禛继位,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1723年),命户部。自此即全力辅佐胤禛治理,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命其办理西北两路 *** 机,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事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