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997亚洲金融风暴始末?
1996年的泰国,看上去即将成为一个“亚洲第五龙”,泰国人多年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自从二战以来 *** 长的一次繁荣,整个东南亚的人民都开始普遍 *** 生活,泰国 *** 认为“人人开豪车,去夏威夷度假”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然而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场金融 *** 战正在国际市场上蓄势待发。
当时泰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简单来说就是泰铢和美元绑定,因为美元是 *** 的国际货币,所以泰铢兑换美元稳定使得泰铢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稳定货币”。但是在当时的金融世界之中,很多人都看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美元贬值的太厉害了。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亚洲各国普遍经济开始腾飞,以日本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亚洲国家纷纷崛起,这些国家都在努力扩大生产,挤占全球市场。广场花园协定之后,日本等亚洲国家对美元的汇率增幅极大,导致日本经济出现了诡异的“ *** 繁荣”。大概说来就是因为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提升太快,导致手中握有大票日元的日本企业疯狂收购美国资产炒房。(甚至搞得一个东京能买四个美国)。
但是副作用就是出口行业受到重创,实体经济的底子坏掉了,实际上是虚假的房地产和股市繁荣, *** 终日经指数还是血崩了。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日本一国,泰国 马来西亚甚至新加坡和当时的香港都有这个问题。各国汇率对美元都处于高位,但是由于泰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一时半会儿又不可能让泰铢贬值,这个时候索罗斯决定帮帮泰国,让他看看金融 *** 的威力。
1997年2月开始,索罗斯等人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拆借筹款,大笔杠杆买入泰铢。根据他们的计算,泰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是不够维持泰铢汇率的。他们的手法很简单,从泰国银行借入泰铢,然后换成美元,然后在国际上一次性全部扔出去,等泰铢贬值之后,再换成泰铢还债。目标就是 *** 迫泰国央行放弃固定汇率制,到时候整个泰铢就会成为他们的“无 *** 印钞机”,被他们予取予求了。
对于索罗斯等人来说,挑战一个国家央行的货币能力,其实也不是 *** 次 *** 作了,之前 *** 德国马克就是一次成功作战。不过这次索罗斯很清楚,泰国的背后可站着全亚洲 *** 强央行之一的新加坡央行。果然,1997年2月,索罗斯等人发动了试探性进攻,泰国央行快速反击,通过在市场上回购泰铢稳定汇率。之后的五个月,索罗斯等人用量子基金为主,吸引全世界的流动资本炒家入局,当时的泰国没什么强制金融管制(而且也不敢),所以国际炒家疯狂隔夜拆借,泰国央行只能指望用利息让他们亏到不敢进攻,但是这帮人就像开了无限资金的 *** 一样。新加坡央行先前投入的120亿美元全部耗尽,庞大的外汇储备都即将告罄。
结果到了7月份,本来还信誓旦旦承诺泰铢 *** 不会大规模贬值的泰国央行 *** 宣布施行“浮动汇率制”。结果 *** 索罗斯等国际资本就接管了泰铢的汇率,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泰国央行”。泰铢在国际市场上过山车一般的涨跌,完全被索罗斯等人 *** 纵。泰国的房地产和股市一落千丈。泰国人民十几年积累的 *** 被洗劫一空。
关键问题在于,东南亚国家当时普遍都是债台高筑,外汇储备吃紧,索罗斯他们能用这个方法干掉泰国央行,其它国家也是很难幸免。不久之后,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都宣布浮动汇率制,同时为了 *** 索罗斯等机构隔夜拆借,大规模提升了银行的拆借利息,国内的企业现金流急转直下,大量企业宣布倒闭,一场金融 *** 战 *** 变为了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之下,货币资金自由化的金融问题大幅度暴露出来。各国央行只能坐看国际炒家从本国和离岸市场掏空自己国家的货币但是 *** 为力。 *** 的对抗手段就是强行提高他们的借款利息,然而这样做会导致国内股市下跌,经济 *** ,同时这帮国家炒家还做空股市,股市下跌还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形成恶性循环。
但是索罗斯等人还是算错了一步,当时他们的目标是横扫亚洲四小龙,在收拾了韩国新加坡之后,他们对香港发动的进攻 *** 为猛烈,然而港币却异常坚挺,香港拿出了全部的勇气,顶着恒生指数归零的巨大风险与索罗斯等人殊 *** 一搏。
结果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接近一年的时间之中,香港和索罗斯等人 *** 拉锯。恒生指数从13600点跌到了6600多点,然而让国际炒家始料未及的是,1998年9月开始,俄罗斯卢布大幅度贬值,股市一泻千里。当时国际炒家在 *** 股市下了重注打算高位做空,结果没等到高位就被套牢。 *** 资金链短缺,结果只能停止攻击港币,亚洲金融危机才宣告结束。
这次金融危机之中,各国突然发现,美国作壁上观,在背后给国家炒家提供 *** ,多年外债和汇率储备不够,让对方有机可乘,自己的央行 *** 为力,无法管制资本流动。这似乎比金融危机,更值得人们深思。
1980年-1990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1949年至2014年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变化历史走势图
1949年1美元兑换2.3 元人民币
1950年1美元兑换2.75 元人民币
1951年1美元兑换2.238 元人民币
1952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3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4年1美元兑换2.617 元人民币
195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5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1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2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3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4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5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6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7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8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69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0年1美元兑换2.4618 元人民币
1971年1美元兑换2.2673 元人民币
1972年1美元兑换2.2401 元人民币
1973年1美元兑换2.0202 元人民币
1974年1美元兑换1.8397 元人民币
1975年1美元兑换1.9663 元人民币
1976年1美元兑换1.8803 元人民币
1977年1美元兑换1.7300 元人民币
1978年1美元兑换1.5771 元人民币
1979年1美元兑换1.4962 元人民币
1980年1美元兑换1.5303 元人民币
1981年1美元兑换1.7051 元人民币
1982年1美元兑换1.8926 元人民币
1983年1美元兑换1.9757 元人民币
1984年1美元兑换2.3270 元人民币
1985年1美元兑换2.9367 元人民币
1986年1美元兑换3.4528 元人民币
1987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8年1美元兑换3.7221 元人民币
1989年1美元兑换3.7659 元人民币
1990年1美元兑换4.7838 元人民币
1991年1美元兑换5.3227 元人民币
1992年1美元兑换5.5149 元人民币
1993年1美元兑换5.7619 元人民币 (迅速贬值到8.600)
1994年1美元兑换8.6187 元人民币
1995年1美元兑换8.3507 元人民币
1996年1美元兑换8.3142 元人民币
1997年1美元兑换8.2898 元人民币
1998年1美元兑换8.2791 元人民币
1999年1美元兑换8.2796 元人民币
2000年1美元兑换8.2784 元人民币
2001年1美元兑换8.2770 元人民币
2002年1美元兑换8.2770 元人民币
2003年1美元兑换8.2774 元人民币
2004年1美元兑换8.2780 元人民币 (2004年开始前后开始缓慢升值)
2005年1美元兑换8.1013 元人民币
2006年1美元兑换7.8087 元人民币
2007年1美元兑换7.3872 元人民币
2008年1美元兑换6.85 元人民币
2009年1美元兑换6.81 元人民币
2010年1美元兑换6.622 元人民币
2011年1美元兑换6.61 元人民币
2012年1美元兑换6.25 元人民币 (以2012年11月6日数据为准)
2013年1美元兑换6.07 元人民币 (以2013年12月28日数据为准)
2013年1美元兑换6.05
叙述日元升值汇率变化对日本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日本举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当时 *** 认为:扩大出口,尤其是增加对实力 *** 强、 *** 为富裕的国家——美国的出口,是振兴日本经济的捷径。因此,日本政府在战后不久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
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稳定的汇率是不可缺少的。战争结束后,美国方面作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经济复苏的决定。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决定将日本经济恢复作为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包括设置固定汇率在内的9项稳定经济原则。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 *** 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顺便提一下,当时,美国方面曾经有过让日元兑美元汇率固定在330日元等于1美元的设想,但到 *** 后关头,由于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发展,将日元对美元汇率又下调了30日元,固定在360日元等于1美元,这使得日本经济界人士欣喜万分。
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日本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60年代的经济增长 *** 计划期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 *** ,对美出口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长期以来一直扶植日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咄咄 *** 人的日本产品出口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从20世纪50年 *** 始,日美贸易就开始摩擦不断。 *** 初的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纺织品等轻工产品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贸易摩擦开始向几乎所有重要工业产品领域扩展,
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方面对日本的压力也开始 *** ,在金融方面要求日本将日元升值。
第二:
史密森协议后,日元开始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在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外来压力下,特别是美国政府于1971年 8月 *** 面宣布以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货强制性征收10%进口关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敦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日元汇率开始上升。日本政府为维护360日元=1美元的汇率水平,多次让日本央行人市干预,抛出日元,购买美元,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日元汇率还在上升。尽管如此,欧美国家仍在不断批评日元汇率升值幅度不够。在此背景下,1971年12月,西方十国 *** 长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会议,决定将日元汇率升值16.8%,即1美元=308日元,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可上下浮动2.25%.同时,当时的西德政府也同意将马克对美元汇率升值13.8%.这就是被经济学家称为史密森协议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比如1971年到197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从27亿美元扩大到68亿美元,而日本的贸易顺差则从78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美元汇率仍在继续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国财长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在此情况下,日本也只好让日元向浮动汇率制过渡。
从上可以看出,日元汇率制度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日元汇率从固定汇率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是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才实现的。实际上,到了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日本产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日本有条件允许日元升值的强大的物质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出口的增加,主要靠的是日本本国企业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引进外资,由外资企业主导本国产品出口来实现的。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自己开发的,这就为日本企业日后承受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则由于长期陷入越战泥潭,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企业竞争力受到日本、德国等的严重挑战,不得不将美元贬值,以期摆脱困境。
由此可见,内因与外因(尤其是内因)的综合作用,使得日元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
后开始逐步走上升值之途。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外来压力已经非常巨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在汇率制度方面的让步也是非常不情愿的,可以用“挤牙膏”方式来形容它在这方面所做的每一个让步。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实现了浮动汇率制,从1971年开始到1985年之间,日元的汇率的升值过程还是比较平稳的,中间还有 *** 。但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汇率的升值速度明显加快。
第三:
广场会议后的日元 *** 升值 *** 了日本经济结构的顺利转轨
众所周知,1985年美英法日德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促使日元、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的协议,从此之后,日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升至80日元等于1美元的水平。
广场会议后日元汇率的急剧升值,既是日本政府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的举措,也与日本政府想借此机会提高日元国际地位,进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日本有些人士以为,经过战后40年的发展,日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日元升值意味着日本不但在制造业方面已经“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美国,而且在货币领域,日本也开始挺起了腰板。
日元的急剧升值,对日本经济 *** 大的影响,是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就掀起了一轮对外投资的热潮。比如,1965年度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金额仅为1.6亿美元,1970年度达到9亿美元,到1973年度增加到35亿美元。但此时的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等领域,是对日本国内经济结构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为降低成本,占领海外市场,而 *** 进行的海外投资。因此,可以说对日本企业来讲,广场会议之后的海外投资,显得有点仓促和无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此时日本在国际
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产业方面,在以信息产业、生化等为代表的 *** 方面还没有发展到成规模的产业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传统行业的企业大量到海外投资,由于国内缺乏新兴的 *** 产业接替出走的传统行业所造成的空白,形成了日本国内所谓的产业空洞化现象, *** 了日本经济结构的顺利转轨。
在正常情况下,假如接替传统产业的新兴行业己成气候,能够挑起日本经济的大梁,即使大量传统企业到海外投资,对日本国内就业和需求应该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日本经济很可能不会陷入长达十几年之久的低迷状态而不能自拔。但实际情况是,不但日本的大企业纷纷出走到海外投资办厂,而且为这些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为了继续向大企业提供产品,为了自己的生存,也 *** 跟随大企业一起到海外投资办厂。有的日本大企业,甚至在自己到国外去投资办厂之前,要求为其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先去投资,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如丰田公司在中国的做法)。大企业和大批中小企业到国外投资,必然使得国内就业人数下降,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企业在日本国内的投资需求, *** 终形成恶性循环,是致使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面临升值压力,日元全力保持稳定
第四:
从1996年以后,美国政府开始改变汇率政策,美元汇率逐渐升值,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升到1美元=140日元左右的水平,不过,进入2l世纪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边缘,再加上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士认为美元币值被高估了10-20%,认为这是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美国政府又开始调整汇率政策,有意无意促使美元贬值。但是,对于美国政府的这种政策变化,日本方面非常不安,想方设法不让日元汇率升值。仅今年4-6月,日本政府就动用4.6万亿日元入市干预汇市,购买美元,阻止日元汇率升值。
日本政府干预汇市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产品的出口,以外需来弥补因长期萧条带来的内需不足。另外,在通货紧缩环境下,让日元汇率贬值,还能起到缓和通货紧缩的效应。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及经济界人士吃够了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贸然让日元汇率升值的苦果之后,现在开始清醒了,正运用各种手段来防止日元汇率的升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