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萨城,他原籍佛罗伦萨,出身没落的名门贵族家庭。伽利略的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家,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对数也颇有造诣。因此,伽利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岁时,进入佛罗伦萨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萨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岁时,他进入比萨大医,同时潜心钻研物理和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伽利略没有拿到书,便离开了比萨大。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科研究,攻读了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许多著作,做了许多实验,并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从而受到了当时术界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岁时被比萨大的数教授。两年后,伽利略因为的比萨斜塔实验,触怒了教会,失去这份工作。伽利略离开比萨大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任教,一直到1610年。这一段时期是伽利略从事科研究的黄金时期。在这里,他在力、天文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读物的形式发表出来,取名为《星空信使》,这本书在威尼斯出版,轰动了当时的欧洲,也为伽利略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伽利略被聘为“宫廷哲家”和“宫廷首席数家”,从此他又到了故乡佛罗伦萨。 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的宫廷里继续进行科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发现以及他的天文著作明显的现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因此,伽利略开始受到教会的注意。1616年开始,伽利略开始受到罗马宗教裁判所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极其悲惨,照料他的女儿赛丽斯特竟然先于他离开人世。失去爱女的过分悲伤,使伽利略双目失明。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时,伟大的伽利略——为科、为真理奋斗一生的战士,科巨人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在他离开人世的前夕,他还重复着这样一句话:“追求科需要特殊的勇气。 ”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的哲家、科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校,被称为逍遥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家中最博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的职能,校应由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从事的术研究涉及到逻辑、修辞、物理、生物、教育、心理、、经济、美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物理》、《伦理》、《》、《诗》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丰富和发展了哲的各个分支科,对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观点?
这一结论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认为是公理。当时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描述的:“放在桌面上的小车,没有力推动它,它就会一直静止原地,要是想让小车运动起来,就必须对小车施加一个外力。”
于是他就得出:必须有外力作用在物上,物才会运动,没有外力作用物就会静止。所以他就发表了力是维持物运动的原因这一结论。
到了十七世纪时,意大利的物理家伽利略却提出:“力是改变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当时物理界都不接受这一观点,一直还是遵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就通过“斜面小车实验,” 进一步对实验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和理论分析。
最终得出:物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就会运动下去。
到后来的进一步试验分析才得出了力中的“牛顿定律。”
驳倒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的有力论据便是“斜面小车实验,”当然,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化基础和用来试验的条件现状上,能提出这一观点已经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当时,伽利略做“斜面小车实验”有这样一个现象:运动的小车滑行一段时间后就会停下来,针对这一现象,他想到了:斜面上肯定有一个小车运动的力存在,它了小车继续向前运动。
当他用同一辆小车在比较光滑的斜面上再次试验时,小车运动的距离就会远一些,通过只改变斜面的光滑程度,不改变小车时,运动的距离就会与斜面的光滑程度成正比。
于是,他就进行合理的推断,要是小车不受这个阻力,那么它将运动了。
他就这样有力的驳倒了“力是物运动的原因”这一定律。
生活中蕴藏有很多这样的物理现象,例如:雨天的路面格外滑、沙滩运动相对很困难等,都说明了力是改变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故事?
两个铁球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教授。他向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教授伽利略?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泰弋尔、达尔文、达芬奇分别是什么家?
伽利略:天文家、物理家、数家
亚里士多德:哲家、科家、教育家、思想家
泰戈尔:诗人、哲家
达尔文:生物家,博物家
达芬奇:画家、发明家、科家、生物家、工程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