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仰望山顶云缠雾绕全诗?
1、《宿石邑山中》
唐代: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2、《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3、《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5、《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
云烟雾绕的诗句?
云烟雾饶诗句如下
1、《宿石邑山中》唐代:韩翃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译文: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2、《终南山》唐代: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以太为开的诗?
太液芙蓉未央柳《长恨歌》唐 · 白居易
太乙近天都《终南山》唐 · 王维
太行路《贺新郎·生日用实之来韵》宋 · 刘克庄
太行何难哉《游子吟》唐 · 顾况
太待诏归来日《送毛伯温》明 · 朱厚熜
太生长《水调歌·生太湖上》宋 · 佚名
太行一脉走蝹蜿《己亥杂诗(三百十五六)》清 · 龚自珍
太湖西畔随云去《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宋 · 姜夔
太有象《太常引 六月十八日喜雨,酒间应口,和不肖》元 · 许有壬
太谷何寥廓《赠白马王彪·并序》魏晋 · 曹植
太守乐其乐也《瑞鹤仙·环滁皆山也》宋 · 黄庭坚
太始天元册《读素问十六首其一》宋 · 方
太息将何为《赠白马王彪·并序》魏晋 · 曹植
太一安有《苦昼短》唐 · 李贺
太阳伏太阴《五言》唐 · 吕洞宾
太行王屋何由动《自嘲》宋 · 陆游
太真含笑入帘来《集灵台·其一》唐 · 张祜
太息燕然未勒铭《夜泊水村》宋 · 陆游
太白入月敌可摧《胡无人》唐 · 李白
太液仙舟迥《赐房玄龄》唐 · 李世民
终南山王维赏析颈联?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