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视觉传媒设计是干什么的啊?
视觉传媒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为传播特定事物通过可视形式的主动行为。大部分或者部分依赖视觉,并且以标识、排版、绘画、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度空间的影像表现。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传播、教育、说服观众的影像伴随以文字会具有更大的影响。
所具有的含义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的,通过可视的艺术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过程。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产品、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
视觉传媒更偏向交互设计,即 communication design,注重的是交互验和交互感受,侧重点是功能性。但也具备面设计图形和颜色间的搭配,具备视觉美。
从来分析: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由于这些设计都是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的,因此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
该要求生具备扎实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能,还要懂艺术、懂经济、懂市场、懂管理、能创造、会设计,能在事业单位、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视觉化什么意思?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对那些"视觉化"了的事物往往能表象、记忆与思维等方面的反应强度,这一现象称之为视觉化效应。
>【视觉化的作用】
视觉的形象具有吸引注意力、唤起想象、导致联想、加深印象、易于记忆、引起感情共鸣等功能。这种形象宜奇特、夸张、醒目、生动、有趣、变化、新颖,上述功能就会更加突出。
猛龙视觉是什么?
"猛龙视觉"一词出自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世界》系列中的虚构科技术语。在电影中,猛龙视觉(Raptor Vision)是指一种从猛龙的视角观察和感知环境的能力。
>在电影中,科家通过工程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猛龙的与现代物种结合,创造出了新一代的恐龙,这些恐龙受到人类指令的控制,并被用于冒险、战斗和娱乐等用途。其中,猛龙视觉是为了这些恐龙的战斗能力和感知能力而开发的一项技术,使它们能够以极高的感知敏锐度观察周围的环境、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和运动。
>需要明确的是,猛龙视觉是《侏罗纪世界》系列中的虚构元素,目前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真正的猛龙视觉技术。它只存在于电影的虚构世界中,为了呈现更加精彩的故事情节和视觉效果。
人类视觉心理4大基本规律?
主要有四大规律:
>1.接近性
>在时间或空间上相近的视觉元素被感知为一个整。对于相邻信息,观看者会把它们相互关联起来。例如,黑色和绿色的圆点排布在一起,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距离近的黑色和绿色圆点归为一组。在设计中,常用于界面导航和同类内容的分组,同时为观看者建立视觉上的秩序感。
>2.相似性
>在视觉上,具有相似特征的元素,比如形式、颜色、大小、亮度、方向、质感等方面,容易被观看者感知为一个整。比如有两组圆点,左侧全部是黑色圆点,人们感觉这是一个整。而对于右侧的黑白相间的圆点,人们在潜意识里将其分类,自动把黑色圆点在一起,红色圆点另外在一起,各自成为一个分组。如此一来,原本单一的整就被切分成5组。这表明,相似性,在分类和强调信息部分属性的设计上被广泛使用。
>3.连续性
>视觉具备一种运动的惯性,比如,对齐、由小元素组成的线条,都会形成连续性。
>4.闭合性
>"完形压强",即人们看到不规则、不完整的图形时,在心理上竭力想改变它,使之成为的图形趋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或常见的形状是不做停留的,而对那些稍微不同和稍不对称、无秩序的图形却十分注意。比如对于三个含楔形切割槽的圆,人们在观看时依靠大脑潜意识想象空白处,眼睛感受到的是一个三角形。这种稍有不规则的图形能唤起观看者更长时间的视觉注意和更大的好奇心。
>做好视觉引导,让"清晰"起来
>日里,人们浏览微信或是客户端时,多是无目的性地翻看,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直接阅读或点击进入。在这个过程中,理想的状态是设计者为用户建立清晰的视觉层次,引导他们阅读。对于类APP来说,信息种类多、条目繁杂,更需要设计者架构一条、合理的视觉路径。
>首先是梳理视觉流程。设计中应把握好视觉感知的三个阶段:凭借引人注意的元素获得视觉印象;对视觉信息了解和接受;留下印象和记忆。人们浏览页面时,默认的阅读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图后文,先动后静,先大后小。
>其次要经营视觉,即在有限的视线范围内,能快速吸引人们注意的区域。在实际作中,可运用前文阐述的视觉心理原理在页面中营造视觉,以此来引导阅读者将视线集中交汇在重要信息处。
>再次以用户为中心,设置良好的界面导航。机阅读需要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中展现无限的内容。尤其对于类移动终端来说,传播信息内容庞杂,范围广泛,设置清晰的导航,才能为阅读者解决"我在哪儿""我可以去哪儿""我如何去哪儿"的问题。这也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验的有效途径之一。
>善用视觉表达,让"好看"起来
>与文章一样,界面设计也有属于它自己的视觉语言,页面中的文字、线、图片、颜色、图标、小动画这些细节,如同语言中的语素,构成了视觉表达的基本元素。各种不同的视觉表达方式,带给阅读者不同的情感验。对于APP的设计来说,以下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1.易于浏览的文本
>移动观看、利用碎片化时间是机阅读的特点,这决定了在文字编排时,要尽量做到文本短小精悍、量轻,内文行距加大,每隔行设置一个视觉休息区,或空白或添加提示性的摘要,增加阅读的流畅度。
>2.让文字呼吸留白
>"少即是多",留白为内容的可读,可使视线在文字中穿梭,轻松地在文本间移动。比如界面的页边,也是留白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将阅读者的视线引导到文字上,也可使文字从其他视觉元素中出来,界面显得干净、简洁。
>3.别具魅力的可视化信息
>读图时代,可视化信息即是把原本枯燥的文字信息变为形象的视觉符号。用图表的方式表达,引导人们关注、思考信息,以此来降低用户的阅读难度。日报微信公众台推送的可视化信息在朋友圈中热传,经过图片化的信息,可读性强,传播速度快,深受阅读者的喜爱。时下,新的阅读文也应运而生,即一段文字跟随一张图片,再由一段文字搭配下一张图片的速读文。
>塑造视觉形象,让传统媒更有生命力
>生活中,服装、发型、饰品,无不显示出个人的风格。这些都是要向别人表达出自己想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想要与什么样的人相处。而风格也是不同传统媒的个性 *** ,是基本的、固定的、结构具有整性的视觉感受。
>目前,在各类新媒APP设计风格中,受到关注度、影响力的两种风格是拟物风格和扁风格。对比两种风格,扁化设计风格更适合当下APP界面。
>扁化设计,是指摒弃高光、纹理、材质、阴影等能造成感的效果,通过抽象、简化、符号化的设计组合来表达。界面中,去掉冗余的装饰效果,让"信息"本身重新作为核心被凸显出来,并在设计元素上使用抽象、简洁、大字、光滑等现代感十足的符号。扁化设计在移动终端上不界面美观、简洁,而且达到轻量化设计,降低功耗、延长待机时间和提高运算速度的效果。
视觉到底是什么含义?
我来说一个生僻一点的视觉符号,可以说这是整个航空航天产业中的符号。Remove Before Flight (飞行前移除)是飞行器和航天器可移除部组件一种常见的警示,典型的形式是红丝带,以指示如保护盖或者针等装置,机械零件的运动,这只用于飞行器在地面(停放或者滑行)的时候。战斗机出发前,机身挂着警示红带
民用飞机机身挂着警示红带
其实当我们坐在飞机上准备起飞,地面上有两名机务兄弟,一名扬,另一名举起“REMOVE BEFORE FLIGHT”,飞机才开始滑行;这条红条的作用其实是转弯销,也是为了警示我们机务兄弟,在飞机起飞前,要把销子拔出。
(机务人员拿红飘带“REMOVE BEFORE FLIGHT“)
下次坐飞机会可以注意下一哦,飞机起飞前是否务人员在挥舞这个红色飘带。
这根“红飘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当飞机停在待机坪的时候,工作人员用一些保护装置(或者你也可以管他们叫飞机的附件)来保护它,比如止轮块、空速管等等……但是当飞机要起飞之前,为了考虑,这些装置必须要被移除,所以呢,在这些要移除的装置上会系上"REMOVE BEFORE FLIGHT"的标签来提醒
在航天领域上会有这个红色标签,来提醒使用前移除某物。
NASA的航天器件上
航天载荷的红色盖子上也印了这句话,可见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仪式。
那么一再强调“REMOVE BEFORE FLIGHT”,如果任性不移除或者忘记移除了,会怎样呢?
任性不取下的后果
OK~拿飞机来说的话,一般是指移除转弯销,如果忘记插转弯销就拖行飞机的话,危害是很多的。除了前面说的,对飞机的以外,如果挂上牵引杆后,飞行员误作前轮转弯的话,那么牵引杆基本上可以“横扫千 *** ”了,机务兄弟们反应慢点的话免不了骨断筋折。如果牵引杆已经挂在了牵引车上,那么也极有可能造成牵引杆断裂,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而对卫星来说,某个器件在发射前没有remove,后果也相当严重!
一个真实的 :
真实例子
1987年西德的通信卫星TVSAT-1 因为发射之前
螺栓没有被推出
,导致发射后卫星太阳能板不能部署,本来这颗卫星为欧洲提供电视广播服务,预期寿命是八年,然而它一上去就挂了~
现在许多卫星上也都有这个标签,来提醒,发射之前移除。
3U立方星
1U立方星
话说这么神圣的标签,有人竟然拿它来撩妹?!
有一次我公司的一位小鲜肉工程师(见下图)坐某航出差,引起空姐的注意,夸他穿的我公司的(飞行夹克)好看。俩人就聊上啦~
“咱们是同行”
“真的吗?”
“对啊,我们做航天卫星的”
“那我们还是不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你看看我胳膊上,我们都有一样的红飘带“。
原来飞机舱内也有这样的红色飘带,空姐每次作也都要在起飞前拔掉这个转弯销。
然后空姐就成功的被俘获了。。。
这是一例
真实的
、成功的撩妹案例。。。对于这种利用冷知识无(piao)耻(liang)撩妹的行为,我只想说:好厉害!
航空航天产业中,的就是性与可靠性。REMOVE BEFORE FLIGHT不是一句话一个标签,更是代表着一种严谨的航空航天精神,一种神圣的仪式感,一种传统,一种情怀。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天仪SPACETY”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